【刘俊】非常幸运新财富杂志社邀请我参加这样一个会议,跟大家做交流。 我本职是做金融研究,重点方向是非银金融板块,这些年我们一直对券商的创新,还有创投这个产业做了相关的研究。刚好有这个研究的机会,所以在几年前,我们预计新三板这市场可能是蓬勃发展的市场。 武汉当时是4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公司总部是在武汉,所以当时我有幸被研究部派任场外市场部的新三板内核委员,所以我们把新三板一起做了研究,通过这个看看市场有什么机会,券商和创投应该怎么样去创新。从新三板投资而言,我们也思考了什么样的企业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挂牌、融资。这是我今天演讲的的整个思路。 A股:去年的一波行情与估值、基本面、研究员都没有任何关系,都是钱堆出来的我们今天先就一些市场方面,包括现在在整个的投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谈谈我自己的一些感悟,毕竟做研究出身,所以我们不可避免会对市场和制度上做一些评述。 今天(8月18日)市场又跌了6个多点,这两天在4000点魔咒的情况下被套住了。所以这里我们想稍微放松一下,从更前瞻的角度和更宏观的角度看看A股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机构而言应该怎么样去布局,应该练好怎么样的内功,在市场大的趋势上赚到更多的收益。 我想先讲点宏观一点的东西,也想给市场带来信心。从数据上看,在2004年我刚刚入行的时候,整个行业和现在相比,那个时候才叫“惨不忍睹”,现在跌这么多,客观来看跟当初比并不一样,所以整个市场趋势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A股市场公司数量在持续增加,我们可以看到未来这个市场大的趋势,就是这个市场池子在不断增加。一方面,我认为券商本身它有垄断性质,整个业绩发展趋势还是不错的,创投行业也一样。只有这个池子水更加多的时候,这个行业才有更加盈利的机会。所以我们想从这个角度提升大家的信心。 这张图是这几年A股占GDP市场的比重。我们在这两年的研究做了一个假设,提出什么样的设想呢?就在五年或者是最多十年的时间之内,我们可以看到股票市场,还有债券市场的规模很快将突破100万亿,目前GDP规模也将突破100万亿。 大家可以看看这是什么样的概念,就是市值占GDP的比率,我们现在仍处于相对偏低的水平。香港作为城市经济体,相对还比较小,这个比例很高,不具有参考性。但是我们可以看看日本,再和国内情况来看,长期都在100%以上,表明国内这个指标还是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何况GDP本身也在增长。 同时,看看美国多年的长期趋势。作为具有代表性的、资本结构比较优化的经济体,美国算第一、我们要成为第二,朝着它的趋势去看金融的发展趋势。过去几年金融做什么?最开始90年代炒股票,之后搞房地产很火,特别是搞房地产融资很火。 2009年之后大家做的事情是什么呢?很多人做的是和地方政府融资相关的事情,包括很多基金子公司的产品也和这个有关,但是这种高利率的融资现象不可能持续很久的,因为对整个实体经济而言,融资成本很高实体经济无法实行转型和发展。 所以,高利率产品它短期之内能够火爆,包括像信托,规模能够快速起来,但不能持续,对经济转型无益。所以未来十年最值得布局的还是股权类,和证券相关的股权产品,包括我们讲的众筹也好,还有其他类型的互联网业务,实际都和这一块高度相关,这一块市场是最值得高度关注的市场,这是我们为什么谈到证券化率的原因。 这个是谈到我们成交金额相关情况的图。这里面有一个含义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新三板市场上成交量很小,从去年以来,包括做市商制度推出以来,我们讲的一个观点,大家永远不用担心成交量的问题。此前火爆过,现在回到几个亿的规模,我永远是这句话,不用担心市场成交量。 2007年的时候,当时香港的券商已经开始仰视内地的券商了,现在回头去看香港的市场,就是短短的七八年时间,差距进一步加大。内地券商当初还想和香港的券商有一些合作,包括台湾券商。但现在发现别人根本不是和你合作的对象,没有,就在有些市场品种上他们可能会比内地券商先进一些,但是从整个市场容量而言,或者券商所发展所需要的环境而言,已经没有内地券商更具优势。 这就说明整个社会的财富转移都在往资本市场这边走,经过改革开放二三十年,不管是个人资本还是产业资本,都有很多的积淀。这个积淀有个人财富的原因,也有很多产业赚的是快钱。比如过去十年经济拉动的两驾马车,一个是外贸,一个是城镇化。 我们在2009年去温州考察的时候,在次贷危机出来之前,每一个小厂每年的利润都是一两百万,就几台机器,几个工人在加工;在深圳,很小的一个办公室,外贸的企业一年赚钱都几百万。现在我们挑新三板企业,你觉得挑几百万利润的企业都很难。当年的行业就是这样火爆。在2010年之后,湖北一个小地方,很多人没听过,在那个城市他要做一笔十几亿的租赁方式融资的话,可能连地级市政府都不知道下面会有这样一个融资的行为,就乱到这种地步。 当这种高融资的现象随着政府调整投资模式而结束,你会看到整个社会资本不断不断的往一个新的领域、一个新的领域转移。在整个A股市场上这个转移的浪潮已经到来,所以我们看到去年有这一波行情起来,这个和估值没有任何关系,和基本面也没有任何关系,和研究员也没有任何关系,都是钱堆出来的。因此新三板长期阶段来看也迟早会有这个浪潮出现,只不过本身内部要怎么样去做好变革。这就是我们看好的方向。以上是对整个A股市场做了回顾。 新三板:一年前还在跟企业解释新三板是什么,新三板不是骗人的事情因为我们做证券研究,所以我们罗列了关于政策相关的变化。整体而言,现在评价,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是低于预期的。这是我的一个感触,可能证监会做了很多事情,但在中国目前来看,可能都算不上整个经济体制改革里面最重要的一块,包括金融体制改革,所以使得我们经济一直陷入两难的境地,只是说这个方向还算是比较明确。 方向是什么呢?通过资本市场的发展来优化金融体系结构,通过金融体系结构的优化,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很强有力的发动机。如果我们在十几年以前就开始有这样一个制度,新三板也能够很好地发展起来的话,那么现在的经济绝对不是现在的情况。上市公司本来是经济体里面一个优秀的代表,但如果把银行和石化这样的一些企业去掉之后,你会发现过去一两年的时间之内,上市公司发生了什么呢?基本面是向下的。包括很多讲故事的创业板互联网类型公司,基本面是向下的,但是股价是什么情况呢?股价是5倍、10倍的增长。现在有的公司涨幅从10倍跌到5倍,大家觉得很低迷了,但是在我们眼中看来,有时候你把那些公司和新三板企业比较一下,那些公司还是很贵,他涨了5倍,这就为什么我们会讲到新三板具有巨大投资机遇的原因。 目前来看,三板的挂牌数量还是相对比较多的,算是达到初步目标。讲件有意思的事情,现在大家可能都求着券商把某个企业挂上去,投行现在业务量都很饱和、很火。而在一年多以前的时候我们给企业做什么呢?做普及工作,告诉他什么是新三板,告诉他新三板不是骗人的事情、是很好的事情,就在做这样的事情。你在有的地方会发现,比如湖南,有的企业还没有新三板的概念。我们建议可以到湖南长沙、江西,有的地方跑一跑,那些地方他的企业发展的慢一点,但是能够挑到性价比比较高的企业。 就挂牌进度而言,在一年前是股转系统公司催着我们报材料,现在你也知道这个报材料的时间进度很久,大概四个月左右。我们当时最牛的时间进度,星期四把内部会议开完,签完字,报上去,然后第二周就批下来了,所以这样的企业当时多幸福。 从整个行业结构来看,和整个创业板相比,新三板企业行业分布质的还是比创业板好。虽然有人认为3000多家企业里面有很多是垃圾公司,很多企业是粗放型、低层次的企业,这个不可否认。但是这里面整个的行业结构比创业板要好,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创业板企业,本身它的业务模式很传统,包括很多讲概念的公司。 2014年至今新三板成交量 这个是成交量的情况,这个反正大家都已经很清楚了,现在可能比较难。 有几个我想的观点跟大家做一个交流,先抛砖引玉,之后再跟大家交流这些情况。 最怕遇到“什么价格我都收,甚至加价去收”的土豪: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核心价值现在有市场各方对新三板制度提出很多意见,还有很多人写了很多书,精神很可嘉,实际上大家都在做一件事情,就是批评会里,说这个制度不完善(笑)。因为我们也知道这个制度在一步步修改过程中,这里面的确有很多制度确实不合理、不符合市场的地方。我讲这样几个观点: 1.分层和转板的问题,这个讨论最多的。我有一个不一样的观点,我认为分层和转板都不是解决新三板快速发展,或者是活跃的一个很根本的原因。为什么这样去说呢?分层,现在你看没有人逼迫着你说你只能交易哪个企业、不能交易哪个企业,没有人迫使你做这样的事情,你同样还是可以买到可以进入分层的企业,银橙传媒、亿童文教、宏源药业等等这些都符合转板分层的标准,所以这个阶段的时候你把它分到一起的时候,难道这些企业就成交量活起来了吗,不可能的。 难道对这些企业就实行一百万的投资门槛,别的企业就三五百万?我个人觉得这里面就一刀切了。那还不如借鉴国外的制度,对于这样一个板层次的企业,设定每笔最小交易门槛,不是1000股,可以是1万股,10万股也可以,不同的企业它总是有不同的价值。 有的企业5亿、10亿以上的市值,创业板里面还有几百亿的市值。那不能说两三千万市值的企业就没有它交易的价值,在国外有很多垃圾债市场,在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也有很多层级,小层级的企业也有交易,在更小的企业里面还有几万家企业,不能剥夺人家的权益。所以我觉得这里面分层只是其中一步,更多是把这个市场引活。 这就引出第二个问题,做市商怎么去做这样的问题。做市商和主板市场交易相比,有一些突破。但是我们做市商本身而言,虽然做市商制度有很多争论,有很多批评,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做市的价格是不公开、不透明的,这个大家都知道,我们更知道,但从市场健康发展角度看需要这个价格是透明的。其次是没有强制性做市制度,即企业挂牌之后,如果要求从协议交易转为做市交易,主办券商不能拒绝;没有这个强制做市的制度,对很多新三板企业是不太好,有的时候就会存在不给企业做市的情形。 新三板做市的企业并不够多,原因也有很多,比如某个券商的指导思路发生变化,今年领导觉得新三板没有意思,就不搞做市,也不大力投入资金等等。所以为什么新三板企业数量不是特别多,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第二还有看法分歧上的原因,哪怕你觉得这个企业现在只值1元,你也可以给它进行做市。第三是竞争性的做市制度,我们现在的做市制度就是主办券商主导,这里面对我们本身而言是保护,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可以打破,做一个竞争性的做市制度,这个做市可以公开、可以招标,使得更多愿意参与做市,或者愿意对这个企业有定价能力的企业来做。现在的情况是什么呢? 为了规避风险,因为做市也属于自营投资,怎么办呢?最多的就是砍价格,这是券商上半年做的最多的事情,砍的价格越低越好。当时市场太火爆了,企业家心态也有问题,所以得砍。但是我认为至少在制度设计上有问题,有些企业价格砍了大半年都砍不下来,现在冷的时候他也不砍了。所以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做市商制度要改,竞争性的做市制度、竞争性的报价制度。 做市报价制度也需优化。一方面,缩减价差。新三板的股票买卖和A股市场不一样,这个报价很就讲究,有人会有5%的价差情况,有的稍微灵活一点,如果有的券商一定要求5%的价差,你会发现有的股票无法每天都有成交,成交量这么小是有买盘很少的原因,但这个价差有问题。我们曾研究过,国外的做市平均价差有5%,这个是很有诱惑力的价格。国外不管债券、衍生品,很多都是做市模式。但那是平均价差算出来的,现在有的券商强硬要求每一笔价差达到这么多才撮合,这个有问题。 另一方面是报价区间现在相对时间比较长,几分钟一次,不具有流动性。现在交易系统都已经很发达了,完全可以要求到3分钟、1分钟,在一个区间之内进行自动的做市报价就行了。美国也是一样的,做市不是纯粹靠人工手进行点击的。通过这个制度能够比较好的分层,每个层的挂牌企业都可以做活。不可能说3000多的家企业做活20%的企业,那剩下的企业何必要上市? 2.定价是流动性的关键,定价能力是主办券商,或者整个投资机构最缺的一块。因为业务产业链整合的问题,我们这方面的功能是普遍比较欠缺的。没有合理的定价模式和定价报告,很多机构就发现无法和企业去谈,更好地互动下去,企业也不会认可你,很多投资机构进去也没有很好的价格引导这个作用。所以看上去定价是小事,实际上是非常关键的事情。 3.投资者门槛,不同的企业我们是建议有交易股数的门槛,降低整体的进入门槛,因为香港是这样做的、美国也是这样做的,我觉得将来新三板也应这样的情况存在。 4.融资的问题也是一样。融资很火爆的时候,大家手上拿一堆钱也投不出去。或者遇到一堆土豪,土豪干的什么事情呢?你要什么价格我都收,甚至我加价去收。遇见这样土豪的时候我们也很痛苦,我们想引入真正能够给企业带来核心价值的,长期成长的客户,但引不进来,行情好的时候也很痛苦。 所以这里面我们希望融资的规模,企业本身要控制。融资限售期一定要有,这个限售期半年也好、一年也好,总是要存在。此前有套利机会的存在,所以导致新三板的股票走势是脉冲形的,这肯定有问题。价格不能随便定,因为很多企业需要融资,而有的券商会因为融资顾问费而撬其他券商的项目。 有的兄弟机构,可能只是为了拿到中介费,那可能给这个企业说,你本来只值5元,我给你8元融资出去,你把这个项目区交给我,然后把市场上这么多土豪引进来,这家券商赚了一两百万的中介费走了,最后买了这个土豪的产品的投资者就损失了,所以整个市场都要规划,否则这个市场无法健康地成长。 (本文观点归嘉宾所有,仅供读者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