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科创板第一年,念好“先、硬、新”三字诀




一年前的7月22日,率先试点注册制的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市,至今已满周岁。在中国资本市场改革中诞生、在中国经济转型中发展的科创板,改革示范效应不断增强、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科创板成果的显现,推升着资本市场改革由增量迈向存量。

科创板的一年,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一年,科创板能交出一份满意的成绩单,关键在于念好“先、硬、新”三字诀。

“先”,先行先试,注册制首先由科创板试行,更严格的信披监管执法、更市场化的发行承销、更高效的资金流动、更包容的制度安排,包括更精细的投资者适当性原则……凡有利于市场运行、有利于支持科创企业,一切都先行一步,先试起来。科创板的“先”,为注册制在资本市场的全面推广积累了经验,为金融活水浇灌科创之花提供了源泉,激发着中国资本市场的深层活力。

“硬”,中芯国际、寒武纪、泽璟制药……科创板上市的高科技公司个个都拥有“硬核科技”。截至7月22日,科创板上市公司140家公司,新一代信息技术类公司占36%,生物医药类公司占22%,平均每家公司拥有107项发明专利。这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公司通过科创板融资,实现资本与科技的良性循环,以坚强的科技实力助推中国经济的创新驱动。

“新”,科创板的运行,加速着中国经济新旧动能的转换,资本市场是资本要素流向实体经济的枢纽。传统资本市场往往倾向于重资产模式,但在科创板新平台上,技术、人才、信息、专利,新要素成为资本追逐的焦点。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超过2.79万亿元,合计融资2179亿元,更多资本汇聚高科技产业,经济新动能的不断增大,促进着中国经济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走过一周年,科创板50成份指数正式发布,这也是科创板走向成熟的起点。未来引入做市商、允许IPO老股转让等,更多的制度创新还将在科创板这块“试验田”中先行先试。科创板开市打开了资本市场改革的大门,更打开了中国经济的创新创造之门。


(来源:央视财经)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瑞莱基金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的合格投资者展示私募基金产品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推介建议。
阁下如有意进行私募投资基金投资且满足《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合规投资者"标准之规定,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且个人金融类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人民币。请阁下详细阅读本提示,并确认为合格投资者,方可进入页面获取私募基金相关展示信息。